专注于会员约课管理系统的技术服务商

癸卯立秋,健脾助收

所有文章 8月前 140

今天,即公历2023年8月8日(农历癸卯六月廿二)2点22分,太阳到达黄经135°,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立秋节气。

谚语说:「早立秋,凉飕飕。」立秋的时间在阴历六月,又是一日之凌晨,故为「早立秋」,预示着寒凉之气的提前到来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「立秋,七月节……秋,揫(jiū)也,物于此而揫敛也。

「立」意为建始,「揫」意为聚集、收敛。秋,《说文解字》曰:「禾谷熟也」。立秋意味着天地之气开始收敛,禾谷趋于成熟。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。
立秋有三候:「一候凉风至。」季风由南风转为西风,凉风渐至;「二候白露降。」昼夜温差增大,晨见白雾;「三候寒蝉鸣。」寒蝉感阴而鸣,音声凄切。

立秋,在中国海拔高、纬度高(三北地区)的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凉甚至冬寒。除此之外的地区尚处暑热,尤其南方地区立秋处暑正当暑期,仍酷热难耐。全国大部分地区需待白露、秋分,才能感受到真正意义的秋凉。

《黄帝内經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讲: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逆之则伤肺,冬为飧泄,奉藏者少。

此段话的大意是:秋三月(阴历的七八九月),是盛(chéng)纳均平、收敛的季节。天气清肃,大地明净。人们应该早睡早起,早睡助肺肃降,早起助肺宣发,使情志安宁,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。神气收敛,使人顺应秋气,心态平和。情志不向外越泄,使肺气清肃顺畅。这就是顺应秋天的时令,养护收敛之道。如果悖逆则伤害肺系统,收敛阳气不利,金不生水,从而导致肾系统阳气不足,冬天可能出现因命门火不旺,化脾胃土不利,而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等症,从而提供给肾系统冬藏的精气则减少。

癸卯年立秋所处五运六气的主要因素包括:中运火运不及;在泉之气少阴君火;立秋仍处于四之气中,主气太阴湿土,客气太阳寒水;同时处于三运中,客运少商(金运不及),主运太宫(土运太过);秋季应金。
立秋至秋分46天为「秋行冬令」。在这段时间如果遇到艳阳天,客运少商(火反盛)、在泉少阴君火与暑热占主导,火生土则湿,则使气候呈现出湿热状态;如果夜间,或者是阴雨天,客气太阳寒水、主气太阴湿土、主运太宫、中运少徵(水反盛)与秋凉占主导,土生金、金生水则寒凉,气候则呈现寒凉湿状态。这种气候变化,使昼夜气温、阴晴气温反差较大,感冒人群会有所增加。
水旺克火则火郁,金旺克木则木郁。综合分析,立秋节气易出现寒湿困脾、寒热相搏、暑伤津气的现象,因此立秋时令养生方向是:健脾化湿,滋阴养收,发散火郁。

癸卯立秋饮食起居建议如下:
1

健脾化湿

《黄帝内經》写道:「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。明代方隅尊师:「治湿不理脾胃,非其治也。」李东垣尊师在《脾胃论》中讲:「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。」「善治病,惟在调和脾胃。」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。脾运化水湿,为胃行其津液。当下气候湿寒湿热交织,健脾和胃是化湿之根本。养护脾胃,重在不伤。伤害有三:一是生冷寒凉,二是不节不净,三是形劳郁怒。
(1)忌食生冷,谨慎寒凉。
「生」指低于体温,未经加热的食物,如常温水果、蔬菜、饮料等。「冷」指冷藏、冷冻食物,如冰棍、酸奶、冰镇饮料果蔬等。「寒凉」指寒凉性食物,其性不随温度升降而改变,如性寒凉的西瓜、绿豆等。
唇红便干者,在当下可适度吃常温水果,热症消则止,过则伤脾胃。唇色淡白,脾胃虚寒者,建议忌食生冷,谨慎寒凉。饮食生冷首伤于胃,使「锅炉」降温,食物不能充分腐熟。饮食寒凉首伤于脾,寒凉性主沉降,悖于脾气升清,不利精微上输转运。

健脾和胃,常规宜在辰时、巳时、未时、申时。如有胃脘不适,出现微胀、鼓胀、凉、燥、疼、痛等,皆为脾胃失衡,须即刻纠偏,不可延误。
(2)食饮有节,清淡新鲜。
「节」有二义:一为节律,如,三餐时间规律,利于肠胃消化吸收。二为节制,如,不暴饮暴食,早午晚三餐进食量一般按「573」比例;再如,五味清淡,食肉鱼蛋奶不宜太过,以素为主;又如,三餐做饭尽量估算准确,每顿总量宁可不及,不要太过,当顿吃完,不留剩饭剩菜为宜,暑天高温易滋生细菌,食物易腐败变质,于健康不利。
(3)心情欢喜,细嚼慢咽。
《經》云:思则气结,怒则气上。情志异常,伤在五脏。尤其思伤脾,怒伤肝。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。生气后不宜马上进食,以免食滞肠胃,胃痞胀满,打嗝反酸,应心情平复后,再考虑进食。吃饭前和吃饭时不批评孩子,道理也是如此。
细嚼慢咽,嚼汤喝饭。吃饭时放慢速度,每口充分咀嚼,再慢慢下咽,同时饭后可叩齿36次,至津液满口,徐徐下咽,利于消化食物。

(4)不过劳作,导引按摩。
《經》云:「不妄作劳。」又云:「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」肌肉四肢,皆禀气于胃,由脾运化水谷精微以提供能量支持。如,长时间高强度的健身运动、体力劳动,会导致能量消耗过大,久之则脾胃过劳而耗伤。
导引按摩,健脾和胃;或坐或卧,心静意守。男子先左揉36圈再右36圈,女子先右揉36圈再左36圈,揉至腹部温热。还可常做八段锦第三式「调理脾胃须单举」,可助脾升胃降。
(5)芳香开窍,醒脾化湿。
芳香食材多为辛香苦温,其性升浮走窜,开窍发散,将寒湿推出体外。针对寒湿困脾,芳香化湿,其法有三:一是点燃藏香。气从鼻入,藏于心肺,芳香发散,开窍醒神,化湿祛浊。二是善用调料。五味入口,辛香醒脾,脾胃虚寒者,做饭时可适度选用八角、花椒、葱姜蒜、胡椒粉,以不上火为度。三是味灸贴敷。用大红袍花椒外敷中脘穴、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、阴陵泉穴等等。

2

滋阴养收

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畏热畏寒。肺主收敛,秋季应在饮食、穿衣等方面避免伤肺,以利秋收。

(1)加减衣服,避免寒热。
谚语云: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。「秋冻」指缓加衣。入秋后,不要盲目加衣,更不宜加衣过厚,一是避免过热出汗,感受风寒而感冒;二是借助秋凉,利于敛阳,同时也可增强耐寒能力。缓加衣一般以秋分为界。
《經》云:「秋气者,病在肩背」「背者胸中之府」。入秋后,肩背需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风寒之邪。早晚室内温度一般高于室外,早晚或阴天下雨外出,怕冷者需要加衣保暖,避免肩背受寒而引发咳嗽、哮喘、鼻炎等肺系统失衡。
(2)食酸助收,饮食清淡。
《經》云:「酸主收」「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」。内热及平和体质,入秋后可以增酸减辛,增加收敛,减少发散,可以适度增加酸味水果或醋的用量。

肺随胃降,肠胃通畅利于肺气收敛、肃降。因此秋季不可盲从「贴秋膘」,应以清淡饮食为主,不过食肥甘厚腻,不暴饮暴食。
(3)滋阴敛阳,润燥收藏。
肺气清则肃降,金水相生,利于阳气收藏。一般需在酉初滋阴敛阳,使能量转化为质量,储藏于肾;同时也可以食用滋阴润燥、生津润肺的食物,比如:山药、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蜂蜜、砀山梨等。
3

防木火郁

立秋处于四之气,秋行冬令,早晚或阴天,加剧了气候的寒凉,金凉抑木易产生木郁,水寒抑火易产生火郁。《經》云:「木郁达之,火郁发之。」
人遇寒凉,毛孔收缩,可致热郁上焦。同时肌肉、经脉、血管遇寒收缩,使血脉运行不畅,甚至可能出现心脑梗症。

木郁之象:心情郁怒、头胀头懵、左牙肿痛、左耳鸣痛、左眼涩痛、左胁胀痛等。
火郁之象:心情烦躁、口舌疮疡、心神不宁、心慌心悸、胸闷气喘、咽喉干燥等。
(1)茶灸解郁
无论体质寒热,凡有木郁火郁之象,即刻茶灸,灸至出汗,使经脉畅达,热邪可随汗发散。

(2)木郁达之
先天肝气盛或后天肝络不通者,遇金克伐,导致肝郁。解决之法,舒肝食材解郁。一是即时,二是择时,午时、戌时、夜醒丑时。
先天脾胃虚寒者,遇金凉过敛,腰腹寒凉,湿寒阻滞,木气生发无力,继而肝郁。解决之法,健脾暖胃,肝随脾升,左升右降,正常循环,肝郁自解。
(3)火郁发之
先天心火旺或心包瘀滞,遇寒水克制,如冰包裹,闭塞毛孔,难以发散,郁而化火。解决之法,先茶灸发散郁热,再用滋心阴食材解郁。一是即时,二是择时,午时、戌时。
夏去秋来,万物经过夏三月的长养,迎来了秋的收获。癸卯立秋,秋行冬令,暑热尚未消,寒凉时来袭,寒热相搏,人易产生寒热错杂失衡,同时情绪也易产生大的波动,因此需以「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」的心态,常自省自查,修正身心失衡,回归到中正平和的状态。

附: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 

注: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(东经120度)为准,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,可以在百度查阅《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》作为参考。

版权声明: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联系侵删
约课宝管理系统
【会员约课+分销拓客+视频网课】
集成多种功能,让经营更简单!
无需安装,免费升级,安全稳定
每天累计服务30W+人次,广泛应用于
运动健身/瑜伽舞蹈/音乐美术/教育培训等行业
img客服/售后微信
img微信公众号:约课宝
Tel:1582-1581-511
7*24小时在线 1&1服务
有任何问题或意见,欢迎及时反馈沟通!
约课宝,会员约课系统,分销拓客软件,视频网课平台,在线预约报名小程序
约课宝yuekebao,广泛应用于运动健身/瑜伽舞蹈/音乐美术/教育培训等行业,在线微信预约报名小程序,每天累计服务30W+人次,集成多种功能,让经营更简单!
立即免费试用
img 公网安备 41010402002544号 版权所有©2015-2024 约课宝 yuekebao 动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(上海 | 郑州)
沪ICP备2022003029号 豫ICP备19018368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:15821581511 sitemap 隐私权保护声明